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X染色体连锁Alport综合体(X-LinkedAlportsyndroms,XLAS)狗模型肾小球基底膜上外源性表达胶原蛋白IVd5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能够理想模拟人XLAS病例的5~7个月大NAV狗,在血肌酐正常和尿蛋白阴性条件下,在体封闭肾脏循环持续灌注重组人COL4A5cDNA腺病毒载体1h,术后4周,灌注侧肾脏单克隆IgG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α5链在部分皮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显著表达。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修复基底膜滤过屏障中α3/α4/α5三聚体网状结构,基因治疗XLAS提供了重要的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X染色体连锁Alport综合体(X-Linked Alport syndroms,XLAS)狗模型肾小球基底膜上外源性表达胶原蛋白Ⅳα5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能够理想模拟人XLAS病例的5~7个月大NAV狗,在血肌酐正常和尿蛋白阴性条件下,在体封闭肾脏循环持续灌注重组人COL4A5 cDNA腺病毒载体1 h,术后4周,灌注侧肾脏单克隆IgG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α5链在部分皮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显著表达.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修复基底膜滤过屏障中α3/α4/α5三聚体网状结构,基因治疗XLAS提供了重要的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旋毛虫编码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WN10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方法 将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WN10以20μg/只的剂量分3次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生新生幼虫数、感染35d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WN10抗体IgG滴度。结果WN10免疫小鼠后获得旋毛虫7日龄成虫、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64.28%和61.21%,均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显著;获得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为16.46%,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差异不显著;WN10免疫组小鼠在第3次免疫后1周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WN10抗体IgG,在攻击感染旋毛虫9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编码旋毛虫新生幼虫p46 kDa抗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抗旋毛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4.
EBV编码的潜伏性膜蛋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利富 《癌症》2002,21(5):559-566
EBV编码的潜伏性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是近年来研究病毒在人类致癌作用中很受关注的信号传递蛋白。其中的LMP1由于能在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患者中检出,并能在体外使正常人上皮细胞转化成恶性变而受人关注。这种非受体蛋白能利用细胞内多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从而在癌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LMP1参与多样功能,但它的主导功能及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LMP1和LMP2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大鼠神经部分损伤所致实验性神经病理性痛发生中的性别差异。方法:在成年大鼠中建立部分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检测损伤后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冷触诱发痛的发展,对比雌雄差异。结果:部分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大鼠同侧后足对机械刺激和冷刺激的痛敏反应。虽然雌雄大鼠在机械痛敏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雌性大鼠较雄性更早发生痛敏(雌鼠术后1天,雄鼠术后3天)且持续的时程更长(雌鼠术后84天,雄鼠术后49天)。雌性大鼠的冷痛敏比雄性在程度上有显著的增强(P<0.01)。结论:部分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大鼠对机械刺激和冷刺激的痛敏现象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较雄性大鼠表现出更强的神经病理性痛样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Warburg效应通路的分子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1,PDK1)、磷酸化的丙酮酸脱氢酶(phosphorylated Pyruvate dehydrogenase,p-PDH)和丙酮酸激酶M2型(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上述分子对宫颈癌预后和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宫颈癌患者原发灶组织中PDK1、p-PDH和PKM2的表达水平,其中63例接受术后放疗,分别单独和联合分析三分子的表达对宫颈癌预后和术后放疗疗效的影响。利用GEO数据集300例数据进行mRNA水平验证。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用于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PDK1和PDK1high/p-PDHhigh/PKM2high指标同时高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正相关(χ2=10.890、7.407,P<0.05)。PDK1high/p-PDHhigh/PKM2high、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放疗是影响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K1high/PDHhigh/PKM2high、FIGO分期和术后放疗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GEO数据集验证结果显示,PDK1high/PDHhigh/PKM2high是DFS的危险因素(P<0.05)。病理分型、盆腔淋巴结转移和PDK1high/p-PDHhigh/PKM2high是术后放疗DF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和PDK1high/p-PDHhigh/PKM2highP<0.05)是影响术后放疗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DK1high/p-PDHhigh/PKM2high亚型宫颈癌患者预后和术后放疗无复发生存差,此亚型患者可能为Ⅰ~ⅡB期宫颈癌预后不良和术后放疗易复发的高危人群,为宫颈癌的分层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的糖尿病遗传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双生子人群的糖尿病遗传度。方法 利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9省市的10 253对同性别双生子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的相关信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糖尿病的遗传度。结果 调整年龄和性别后,糖尿病的遗传度为0.41(0.15~0.75);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45和≥ 45岁组的遗传度分别为0.83(0.72~0.91)和0.34(0.04~0.73),男、女性的遗传度分别为0.37(0.05~0.78)和0.88(0.79~0.94)。结论 糖尿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女性双生子糖尿病的遗传效应高于男性,年龄越大,遗传效应越小。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检测重组抗原的抗原性。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目的基因 ,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 ),以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Mr 48000 ,与理论值相符。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感染的猪血清和兔抗重组蛋白血清识别 ;兔抗重组蛋白血清可识别旋毛虫新生幼虫抗原Mr 46000蛋白。 结论 成功表达了旋毛虫新生幼虫p46000抗原基因 ,重组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番石榴酸(guavenoic acid,GA)对INS-1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培养INS-1胰岛β细胞,给予番石榴酸0.3、1、3、10、30 nmol·L-1,并设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及阳性药组,药物作用时间均为48 h。650μmol·L-1H2O2干预细胞2 h建立氧化损伤模型,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药物对INS-1β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用核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活性氧生成的作用,用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氧化损伤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的番石榴酸(0.3、1 nmol·L-1)能显著保护INS-1β细胞活力(P<0.05或P<0.01);核染色结果显示,与氧化损伤模型组相比,低浓度番石榴酸(0.3 nmol·L-1)作用下,细胞荧光强度较弱。0.3、1、3 nmol·L-1番石榴酸均能十分显著地降低二氯荧光黄(DCF)荧光强度(P<0.01),即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0.3 nmol·L-1番石榴酸能显著抵抗细胞凋亡的发生(P<0.05)。结论番石榴酸能对抗INS-1细胞氧化损伤,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对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肌幼虫p43cDNA的克隆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克隆旋毛虫肌幼虫p43cDNA并对其表达的融合蛋白酶活性进行鉴定与分析。 方法 用PCR技术从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中扩增靶基因,克隆到pMD?鄄18T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NovaBlue,序列测定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入表达菌DE3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提取包涵体并复性,通过降解双链λDNA测定其融合蛋白脱氧核糖核酸酶II(DNase II)活性。 结果 成功克隆到p43 cDNA序列,该cDNA序列与美国发表的存在两个核苷酸的变异,分别为第210位的C变为T,第604位的A变为G。基于3名研究者从旋毛虫T. spiralis美国分离株获得的序列相同、6名国内研究者(含本课题组)从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获得的序列也相同,由此可以确定这两个核苷酸的变异为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特异性和特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p43重组蛋白能够降解双链λDNA,表明其有DNase II酶活性。 结论 成功克隆到p43cDNA,T. spiralis中国分离株的p43cDNA具有两个SNP标记,其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DNase II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